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市频道 > 永平

永平:让每一个劳动力参与乡村振兴

时间:2018-05-24 10:29:40  来源:州人社局办公室  作者:永平县人社局办公室

“乡村厨师”和“绣娘”培训,让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优秀文化传承实现双赢,这是永平县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一大亮点,一个缩影,被《云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2015年以来,永平县按照“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人才资本转化为人口红利”的思路,创新开展“全员制”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以“一户一表”等方式管理,以《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直通卡》等方式服务,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全面盘活青壮年、大中专毕业生、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劳动力资源,让每一个劳动力参与乡村振兴,开辟了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截至2018年4月底,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2686人次、转移就业64915人次,年均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1.5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品牌。2017年,县就业局获评“全国人社系统先进集体”。

 “一表一卡”,管理服务“贴心”

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纳入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大局中“一盘棋”来谋划,成立永平县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府高位统筹、人社牵头落实、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在制定《永平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规划》《永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方案》《永平县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的基础上,以“一表”和“一卡”优化劳动力管理服务,推进培训转移目标任务落实。

一表,即《永平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情况表》。按照“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发动县级挂钩部门、驻村工作队、乡镇和村组干部等相关人员,开展劳动力就业和培训信息采集工作,填写《永平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情况表》,劳动力培训转移信息底数做到“十清”,即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劳动力状况清、就业状况清、文化程度清、年龄结构清、失业原因清、就业意愿清、培训意愿清、技能水平清。把劳动力就业和培训调查摸底收集情况与扶贫大数据平台有机结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一库五册”管理台账,即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劳动力名册、就业培训人员名册、转移就业人员名册、自主创业人员名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名册。

一卡,即《永平县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直通卡》。直通卡的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和服务部门的主要信息、技能培训服务和转移就业服务项目等。技能培训服务主要涉及房地产和建筑业类,服务业类,矿业、电力和制造业类,农林牧渔业类,凡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可拨打服务电话或直接到服务单位,申请参加免费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拨打服务电话或到服务单位进行求职登记后,由服务单位与人力资源公司对接联系,人力资源公司将求职人员安排到州外薪酬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务工。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直通卡”面向全县农村家庭发放。群众无论是需要技能培训服务还是转移就业服务,只需按照“直通卡”的指引,拨打一个电话,就能通过县人社局服务窗口,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服务直通、培训直通、求职直通。

 “一站一校”,资源整合“交心”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各相关部门交心、齐心,从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整合培训转移工作的各类资源。

省人社厅派驻挂钩帮扶工作队员进驻永平,安排省技师学院、省化工高级技工学校从师资和技术方面帮扶永平。发挥省林科院永平县核桃产业研究所、省农科院永平县杉阳镇外专引智、复旦大学永平县林下经济等5家专家基层工作站指导作用,与技师学院形成“一站一校”的高端师资,为全县技能扶贫注入专业力量。同时,永平从县外邀请专家8名,与本地4名“土专家”互为补充,技能培训与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接轨,与永平本地实际相符。

此外,县人社局与扶贫、农业、林业、科技、移民等部门交心,采取“谁挂钩、谁服务、谁组织、谁扶贫、谁跟踪”的方式,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用好资金、项目两大资源。县扶贫办组织各乡镇开展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人社、扶贫、农业、总工会、团县委、科协、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依托“春潮行动”、“雨露计划”、“职业农民”、“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云岭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等技能培训项目资源,实行分类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一人一技”,技能培训“用心”

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用心用情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推动扶贫工作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让贫困群众有一技傍身。

人社部门依托人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网络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人社”、手机短信等载体,宣传《〈云南省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解读》及《永平县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乡镇党委政府、“村三委”和驻村工作队员,采取问卷调查、散发宣传单、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技能培训。

全面推行建档立卡和培训实名制登记,结合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发展实际及市场,分类预测用工需求,合理选择培训科目,进村庄、进企业开展培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因人施教,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就业,做到“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 2015年至今,开展“种、养、建、服”四大系列培训,以泡核桃、高山生态茶、枇杷、蔬菜等为主的种植业技能培训,以博南山鸡、肉牛、生猪等为主的养殖业技能培训,以电焊工、砌筑工等为主的建筑业技能培训,以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茶艺师等为主的服务业技能培训,以“手工藤编”和“绣娘”等为主的民族手工技术培训,特别是以“永平黄焖鸡”烹饪技术为主的“乡村厨师”培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不但弘扬了永平饮食文化,还促进了群众转移就业,累计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712期52686人次,参训学员学到了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有望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群一批”,转移输出“省心”

全面释放政策红利,以成建制劳务输出为龙头,把“零散”的打工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带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农民就业更放心,部门组织管理更省心。

落实“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微型企业扶持、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项目扶持、成建制劳务输出交通补助等政策措施,用政策促创业带就业。共发放创业项目惠民贷款24579.5万元,扶持3114人创业,带动9531人转移就业;发放成建制劳务转移输出交通补助1215人43.5万元。

2017年以来,永平县扎实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采取成建制输出的方式,对30人以上成建制劳务输出的人员实行转移就业扶持政策,给予跨省转移每人补助交通费500元,省内州外转移每人补助交通费200元。

建立外出务工领头人信息库,发挥全县426名领头人的帮带作用,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建制劳务输出的推行,让永平群众就业有渠道、有组织、有规模、有补助,成为“安全系数”较高的劳务输出方式。同时,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和跟踪问效,力求让群众就业更加安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目前,已成建制转移输出劳务人员27批1215人,分别到北京、江苏、广东、山西、内蒙等地务工。

 “一企一岗”,就业帮扶“暖心”

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构建企业搭台、农民唱戏的培训转移模式,提高了群众就业的成功率,温暖了就业群众的心窝。

加强与用工企业和省人社厅驻上海、深圳人力资源工作站联系,搜集企业用工信息,利用大理州公共就业服务网、永平就业之窗微信公众号、就业QQ等互联网平台向劳动者推荐岗位。依托就业服务网、手机APP、微信、QQ及人社业务办理“五个不出村”等网络,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宣传平台、用工衔接平台、维权平台。将招聘网站信息集中到一张卡上,实现招聘企业和求职人员之间直接对接,适时开展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通过与云南创园人力资源公司、深圳“好找工”人力资源公司、珠海速送人力资源公司、大力俊杰人力资源公司等中介开展合作,云南珉绣文化传播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惠州伯恩光学公司等10多个企业为永平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4000多个。

在县内,对不裁员、不减员的永平县供排水公司、永吉天然气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给予稳岗补贴42.31万元,鼓励企业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照“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商户)”的模式,创建了永平县返乡农民工杉阳农业创业园,聚集宏源、阿庆嫂、永启、仁寿村外专引智等一批龙头企业,对入驻创业园的创业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吸纳1028人入园就业,带动周边10000多人就业。

脱贫攻坚期间,对于有就业需求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在乡村开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治安巡逻、河道管理、山林防护、地质监测、学校安全管理等就业扶贫岗位300多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安置就业。

通过倾情服务,以市场为导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积累财富;以科技为支撑,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回技术;以文化为依托,“乡村厨师”和“绣娘”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永平县“全员制”培训转移工作实现劳动力全覆盖,带动每一个劳动力投身乡村振兴,劳动力培训转移捷报频传。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38-365365.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

主办:38-365365.com  联系电话:0872-2316338

技术支持及网站制作:38-365365.com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9000047  滇ICP备10004867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768分辨率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