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市场将在资源配置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将根据市场经济的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机制运行。劳动力作为资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配置将不可避免地会突破传统的政府调拨和供给机制,步入市场化轨道,也即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工资机制或职工收入的分配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自然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去形成和构造。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劳动力和收入分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市场经济本身不是万能的,政府在其中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极其重要,这个环节处理好了,必将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我省来看,职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工资制度和工资运行机制。 回顾建国以来的50多年,在全国一盘棋中,云南的企业工资管理也同样经历了多次变更,从传统单一的计划型大锅饭式的宏观管理模式,到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市场机制后的二元机制并存的企业工资宏观管理模式;从传统产品经济下国家高度集中的企业工资的决定机制,到过渡时期企业自主分配的工资决定机制;从传统工资管理体制下以等级工资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以岗位技能工资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每一段历程,每一套理论,每一个方案,虽说无不历尽艰难,但可以说每一步都是朝着“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不断前进的。从实施“九五”计划的结果来看,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实现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职工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年人均达到9116元,年平均增长15%,〖JP3〗比“八五”期末累计增长了77%。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收入分配仍存在诸多问题,分配制度改革本身不仅方兴未艾,而且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分配制度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差距尚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改革重要环节的工资分配改革,关系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研究工资改革的矛盾、经验、障碍和发展趋势,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全面运作目标的确定都是必要的。 一、云南省职工收入分配宏观指导与调控的思路 首先,我们认为,建立和发育劳动力市场是建立收入分配体制目标模式的基本条件。 劳动与工资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当然要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九五”时期,我省曾就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作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一些成就,虽然目前不少企业仍有待进一步规范,但完善后的工资应能反映劳动力的价格。本课题是在这个意义在进行分析的。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工、劳动力流通渠道畅通等是实现企业工资分配体制目标的基本条件。理由是: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就业结构的均衡化。目前,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统包统配已成历史,但大中型企业想要的人招不进,富余人员出不去、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性失调等矛盾依然存在,如此,既无法实现正常的资源吐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也使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压制了积极性的发挥,最终严重影响劳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机会。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目前,我省不少国企虽然实行了岗位工资制。但职工仅有保住“饭碗”的意识,加之国企本身连年亏损,职工已连续多年不知奖金滋味,企业上下都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这其中,多有“劳动平等”、“被动就业”等传统体制带来的恶果,怎样使企业职工成为既有选择机遇,又有选择权利的新型劳动者,并在选定以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流动的重要意义所在。第三,劳动力市场可以克服劳动力不流动、收入无弹性而造成的不同行业、企业间收入的攀比压力。通过劳动者个人择业所产生的劳动投入决策的经济风险,通过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选择和决定权,促使企业和职工都能从自身利益上约束工资的增长,形成合理的主体形为,弱化不正当的攀比心理。
|